天天快消息!绿色金融成银行特色化经营新支点

2023-06-28 15:31:57 来源: 中国能源报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绿色金融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这场广泛且深刻的变革正在成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新战略支点。其中,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力量,无疑将成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领军者,而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将反哺银行,成为其特色化经营的新增长点。


(相关资料图)

“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给绿色金融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国有控股金融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金公司”)首席运营官楚钢在日前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平行论坛上表示。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四大国有银行一季度财报发现,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绿色贷款均超过万亿元,我国绿色信贷投放保持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优质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统筹政策机制和金融实体作用,解决大规模提高和调动资金障碍,吸引更多优质绿色金融资源进入我国市场。

绿色金融是重要战略支点

我国绿色金融吸引力猛增

中金公司研究指出,预计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有望带来累计139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去年我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未来5年可能累计增加16.3万亿元,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促进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无疑将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资本市场上的“国家队”,中金公司去年完成绿色相关项目交易规模超7000亿元,境内累计承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近3400亿元。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今年3月,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约占所有贷款余额的10%,绿色债券余额大幅增长至超2.5万亿元,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从绿债发行规模来看,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评估指出,中国2021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家。从绿色贷款质量来看,中金公司研究指出,2013年以来绿色贷款不良率基本维持在0.5%以下,2020年末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3%,与按揭贷款的不良率相近,远低于对公贷款超过2%的平均不良率,这表明绿色贷款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对公贷款。

对此,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表示,绿色金融是经济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方面,绿色金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大量的支持资金;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为银行特色经营开辟了新赛道,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推动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培育新业务增长点,提高业务可持续经营能力。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绿色低碳投资,绝大部分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领社会资本,通过金融体系投融资来实现绿色金融可以发挥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绿色金融成为银行重要业务引擎。

“绿色金融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也不能期盼所有企业都是零碳或绿色,这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霍学文坦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兼顾经济增长目标,也要兼顾社会可承受能力,更要逐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所以促进低碳转型的技术企业,会成为银行发展的重要支持点。”

绿色转型应发挥规模效应

定制化方案激发融资实力

对于绿色金融如何点亮中国经济增长新亮点,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绿色转型应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提升纵向一体化水平,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要充分释放需求侧的规模红利、加强高质量公共品供给、加速全球产能布局。

新能源产业需要大量金融资金支持,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优化绿色金融供给,强化该产业经济规模效应。“数字经济时代,规模优势更加突出,因为数字经济边际成本比过去低,规模可以做得更大。”彭文生称,“具体到新能源领域,释放需求侧红利,就要做好补贴,推动绿电、绿证交易,增加整个绿色转型相关的公共品供给能力,加大配电网投资建设,推动充电、换电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推动储能提升电网条件。”

事实上,金融机构引领资本流动和经济活动加速走向绿色,需要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差异化和定制化的绿色融资方案。“不同的国家、市场和客户之间有着诸多不同之处,所以每一个个例都需要量身定制的方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爵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

以中金公司为例,去年3月中金资本与光伏龙头企业协鑫能科共同设立的首支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大型产业基金正式落地,整体规模45亿元。同月,中金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中金碳期货ETF,这是大中华区首支以碳资产为主要配置对象的ETF产品。去年7月,中金担任牵头主承销商协助华能天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发行2022年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第二期),该绿色债券是市场首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碳中和债,发行规模达5亿元。

ESG政策规范正不断完善

市场信息数据待提质增量

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强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温室气体监测核算、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积极争取成立一批标准化技术机构等措施。

与绿色金融、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相关的政策规范正不断完善,这敦促市场信息数据亟待提质增量。制度层面建设无疑是保障ESG发展最重要抓手,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应利用各自特有职能推动金融市场在ESG领域整合和发展。

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指出,在ESG投资的经济效益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ESG主题债券累计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了6万亿元,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或者践行ESG理念的企业。在投资收益方面,具有良好ESG表现的公司更不易受到系统性风险冲击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纳入ESG考量,丰富了传统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构建更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获得稳健的投资收益。

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苑志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进入2022年,全球ESG规则呈现出趋同趋势,我国ESG投资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各个层级都在同步推进ESG投资本土化,机构投资者对于ESG策略有了更清晰的实践认识。

“不难发现,以国企为主的上市公司,参与度显著提高,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质量和数量都出现有效提升。证券研究所包括资管机构踊跃参与到了ESG投资实践中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ESG投资生态。”苑志宏补充称。

标签:

[责任编辑:]

每日推荐

聚焦热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