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看料】一个人变好,从“允许失控”开始

2023-05-18 05:15:34 来源: 壹点灵

朋友小王最近失业了。

28岁,多年经验,原本想着“离职即高就”。


(资料图片)

但不遂人愿,行业不景气,根本没有新的机会。

他坠入了深谷。

小王说,过去只要做好工作、安排好作息起居,心态平稳、焦虑就很少。

情绪好了,各方面也就不错。

而工作这个锚点不再,他仿佛掉入“不确定”的深渊。

过去几周,他脑海中都是“没有工作、终日奔波、未来怎么活...”。

焦虑袭来,身边人成了他宣泄的救命稻草,经常拉着别人一顿倾诉。

时间一长,大家对他防不胜防。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小王越来越害怕这句话。

他不知道,该如何在不确定中稳住内心,好好生活。

来源:pexels

01 为何人们疯狂依赖确定性

追求确定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本能,因为它背后是“安全”。

中国人对于“安全”、“稳定”的需要,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优秀且漂亮的女生被妈妈疯狂催婚。

女生根本不喜欢对方,甚至觉得从学历到谈吐,都非常糟糕。

但妈妈态度坚决,要女儿非嫁不可。

女儿百般询问妈妈理由,得到的答案让自己“瞠目结舌”:

“因为你爸爸和他挺像的,妈嫁对了人,你嫁他也错不了。”

听起来很荒唐的故事,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相同版本。

来源:pexels

比如很多人都难以拒绝的“铁饭碗”职业,并不是因为自己多喜欢。

而是因为“旱涝保收”,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未来确定性”。

记得之前一名来访,哭诉办公室遭排挤、领导偏向同事。

明明自己干的最多,最后功劳却被身边一个不下力、不出活的同事拿走了。

她内心中极度不平衡,甚至想要暗中报复领导。

当我很疑惑问她,这样不公平的待遇,为何不离职?

她愣住了,说从未想过离职,甚至想等孩子毕业后也送进去。

原因是这家公司是本市大型企业,当初动用不少关系才进去,只要干下去,退休就有指望。

但最后实在忍不住,还是离职了,她就像小刘一样,陷入对未来的恐慌。

来源:pexels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对于“确定性”有极高的需求。

若仔细想想,会发现这是对“外在确定性”的需求,而忽略了一个人“内在确定性”。

内在确定性,就是相信“外部世界如何变动,自己也能应对”的一种能力。

这个概念,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是否胜任某件事的“自我评价”。

例子中的母亲,对自己是否能经营好婚姻没有自信,这是她要控制女儿择偶的核心原因。

那位来访者,对自己能否独立“养活自己”持负面评价,是她无法跳出困境的因素。

她们对独立生活的自我评价都是“低”的,这是她们后续行动的本质原因。

来源:pexels

过于向外求安全感酿下的恶果是,一旦离开了稳定环境,立刻对自己丧失了自信。

被外在确定感裹挟的人,哪怕自知“饮鸩止渴”,也要疯狂追求外在安定。

所以,要想脱离“稳定性依赖”,其实是降低对外界稳定期待,而更多相信“内在确定性”。

02 渴求确定性,是缺乏自我认知

内在确定性的产生,来自于清晰的自我认知。

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我是谁,我还自己不知道吗?”当我和很多人提出这个观点时,都会遭到质疑。

但当问及:“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擅长的领域”时,得到的答案大多都是没想过。

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何谈对自己有信心呢?

可想而知,此时如果再没有外界的“确定性”可以依赖,该如何生存。

来源:pexels

但幸好,人都有完备的自愈系统,当认清自己时,生命会给与我们回馈。

曾和一位师姐聊个人成长,此时她已是圈里有名咨询师。

她的经历,就是一步步从“外在确定”中找到“内在确定”的最佳范例:

大学毕业,父母找好了工作。而后凭借貌美和家里牵线,嫁给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没操一点过心”是她对自己前三十年的总结。

她沉浸在令人羡慕的稳定生活中,一度觉得自己穿着魔法鞋,只要走一步,路会自动铺好。

让她惊醒的,是多年前闺蜜离婚后,向她哭诉“自己什么都没了”。

来源:pexels

那一瞬间,让她背后冷汗直冒,她突然意识到,没有父母和老公,自己有什么呢?

之后一段时间,她寝食难安,做梦都在想如果只剩自己一个人,该怎么活下去。

她开始不认识自己了,那个人人羡慕的公主,好像只是外界的附属物。

自己是谁?成为了一个让她迷茫而恐惧的问题。

痛定思痛,她踏上找回自己的旅程。

每天忙完家务,在丈夫不理解的眼光下,读书、做兼职,也报了两个兴趣班。

后来,她发现自己喜欢聊天,也能在帮助别人中找到乐趣,成为一名咨询师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这就是我的路!”她说,“一瞬间我就做出了决定,要做一名咨询师”。

来源:pexels

从那时起,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慢慢的积累案源,成为小有名气的咨询师。

一路走来,她放弃对外界确定性的依赖,转而相信内在。

此时,命运女神才垂青于她,当年的焦虑与不安也一扫而空。

她是幸运的,在外在世界抛弃她前,选择了觉醒自我。

“当我认清了自己后,对外界的不安消失了,我终于相信自己是能行的!”

03 如何加强内在确定感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想摆脱对外界确定性依赖,获得内在对自己稳定的信任。

我想会有三步方法,可以帮到你。

首先是认识自己是谁,如果时间和资金充裕,可以像师姐一样多尝试,发现生活中的兴趣。

但假如想快速获得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就需要参考一些专业测评帮助了。

例如,在生涯规划中,我们会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快速展现一个人擅长方向。

这一测试将人们分为六大类型:

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

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

每一类型都代表这一类特点,譬如“S”类型的人“喜欢与人交往、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

而“E”类型的人则“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

所以,心理咨询师往往“S”居多,而“E”特质的人,在销售、创业等领域有所建树。

当然,如果一个S特质多的人,去了“E”类型的岗位,则会明显水土不服。

如何知道自己的类型呢?除了做测试,也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事情最能让你满意?”

你的自我类型,一定藏在一个满意的“具体点”中。

比如,你很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看电影。

这时请仔细想想,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是沉浸在电影本身(A类型),还是和朋友们有说有笑的氛围(S类型),或是你组织大家一起去的过程(E类型)?

通过测试,你可以更加认清自己,但只有开始做事,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在确定感”。

做事的前提是选对方向,或许你大概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但是对未来方向还是迷茫。

来源:pexels

这就需要第二步: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它被称作“低成本试错”。

当确定想从事的领域后,不要盲目投入,至少先约一个领域内的人聊聊,或是做一下体验,看看这件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就像,很多想学咨询的朋友问我建议,我都会建议先自己去体验下,如果觉得不错我们再谈。

花一个小时、几百元就有的真切答案,不必花上千元的培训费才发现自己不合适。

最后,我们就要进入怎么做的环节——第三步:找到自己的“半杯水”。

你一定听说过那个故事:乐观的人看到“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半水杯”。

师姐说,在学咨询时,她发现“标尺问句”非常好用,每当来访者发现困难难以逾越时,就会问他“1-10分打分,你有多少把握克服呢?”

来访者往往没太有信心,回答分数都不高。

然后她逐步引导,让对方看到已经有的1分、2分是如何获得的,然后怎么前进到3分、4分。

来源:pexels

看到半个空杯的人会发现困难无法克服,看到半个满杯的人会渐渐充满自信。

师姐说,这个方法也帮助自己在无数次想放弃的时候,挺了过来。

“水位”上升时,是对身边事情的掌控力在上升,对自我的确定性在增加。

这三步,就是从“了解自己”、“选择方向”、“做成事情”,从而让自己获得内在确定性的途径。

写到这里,脑海中涌出那句名言: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二十年前,其次是当下。

当你开始厌倦外界确定感时。

请记住,找到自己、实现自我永远不晚。

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准备了一份免费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限时发放。(私信回复 量表 ,可以获取领取方式哦~)

如果您有情绪压力,原生家庭,婚姻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需要心理咨询,可以私信和我们详细沟通

作者:贾宁

编辑:清筠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标签:

[责任编辑:]

每日推荐

聚焦热门

最近更新